|

楼主 |
发表于 2017-11-21 12:40:06
|
显示全部楼层
找工作还没全展开的时候,我就要准备考研报名了。我选择了北大生物系的生物信息学 3 Y. q# M: |3 D( p* P
专业。其实这是一个让我可以到北京的小聪明,而不是一个全面慎重思考的结果。当时 1 |1 J9 w& V& ]! j& R
我看到,这个专业只招两个人,而且试题是和计算机系一样,于是我想,除了我这样的
/ W/ ~; s7 `9 S& j一门心思想去北京的,哪个人会绕这么大一个弯子去学生物而不去学计算机呢?其实我 ; S$ Q7 n; b0 }. k7 O
自己也不敢挑战计算机系,因为我知道难度太大了,但是我又很想到北京去,就想了这
Q/ {- l% ?0 H个暗度陈仓的办法。我当时还想,考上了,要是不爽,读一年俺就退学找工作。2005 年 - m* N' a- q6 r m
末的大环境和现在是不一样的,那时候 Web 2.0 的呼声很高,让我觉得搞创业比读研有
$ |' ~4 ]( t8 ^9 H& e前途多了。 不管怎样,我自认为很小聪明,就报名了,当然考完才知道,就为了这两个
* h5 G! k6 F$ y4 |, r2 g名额,有40多个人来考。
( h4 Q" T, s' L! R. R: F3 p* R
0 w0 ^/ {" s7 k" ~5 K4 ?8 c我要感谢当时同系的两个同学苗文建和王琨,他们都是准备考北大计算机,即和我考同
$ S4 i3 F+ Q- H0 `样的试卷。他们资料很全,我就和他们一起上自习,蹭他们的看。大四我买书花钱很
5 ]* h$ X2 L* @1 v# ?( K快,到了考研这时候是真的舍不得花七,八十块钱买自己看不上的辅导材料和教材,所
* e9 A3 i3 r+ N: S* X' K: y# t以就借他的看。那时候考研的教材是北大的 《操作系统》和《离散数学》。其中操作系统的 ; @4 _, @3 j, M9 A2 b6 y" R/ I
教材,行家都知道这本教材参考了不少 Tanenbaum 的,我也看过 Tanenbaum,就不大愿 ) D R) V' l/ j# {6 D. h. l
意再买一本。前面我提到过,我大一大二做过一本离散数学教材上所有的习题,所以离 9 ~3 G9 r& j% P4 X8 v( |" b# A
散数学我没化太多精力。至于政治,我是经历过3+X 高考的人,基本上考过政治的人都 ! S( w9 P$ ] |+ d% Z8 g9 D1 Y V9 L
知道,考好考差和复习不复习无关,至于和什么有关我就不在这里多说了,总之就那么
& Z7 y( r$ h# r9 y c$ R2 }( I, T几句话翻来倒去的,命题套路很容易掌握,比揣摩圣意的命题者更加聪明,对于受过大
8 e0 i" W, A! C! H学教育的考生,是个很简单的事情。我最后成绩还不错,考了个专业总分第一,其中数
! {! f, A. H& \* m学完全是离散数学的功底,考了个 136, 英语也是靠准备 GRE 托福的底子,考了差不
0 U" r3 l2 x# n) H7 h! e多80。政治也差不多 80,专业课运气很好,正好 90 分搭线,就这样糊里糊涂的考上了。 / `' ^9 B' F: s; i& ^, U
; m; c: a6 r- X) ]; W
考研这个事情,我至今觉得运气远大于真正的付出,结果也非常出乎我的预料。记得结
p+ J1 \3 N/ c' J果刚出来,同学帮我查分的时候,我根本不相信自己考这么好,还放话说如果考这么 , F( g. I' t3 t+ X4 [
好,请全宿舍吃饭(我记得兜里面当时只有200块钱,根本没法请人吃饭,后来还是借钱 f6 o" W J; S5 L* f$ m/ x& }, b; z
请客的)。考研结果出来之后,迷茫的我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保底,我就比较得陇望蜀 8 L" U, ?, A* |/ `7 V
了。其实在当时我的心里,我并没有认真想过以后要具体干什么,只是隐隐约约觉得要 1 D# Q" J" W/ i
不去北京,要不就去美国。有了北大这个机会,我就调高了自己的心理标杆,定下了两 ) D) n( j" Y! ^; w# w# \6 ^
个大的,具体的目标,或者说是圣杯,一个是进 Google 中国, 一个是到美国名校读计
2 X9 V8 x- h3 w- S算机,有了考研这个保底,在2月份过完年,我就不慌不忙的认真准备这两件事情了。
8 ?$ R/ c. {8 ]1 p# t6 E% ?( @1 r; f' u# ^6 B, E5 x6 A0 B
我10月份的时候给 Google 投了一份简历,很快在11月份就被拒了。 而我的搭档李获鼎 $ x5 t+ D# _/ q$ C4 K
在签了 IBM offer 的第二天,却收到了 Google 的面试邀请(我相信凭他的实力,如果
" ^6 X+ O2 m9 X* ^晚一天签约, 现在就在 Google了)。我听了之后觉得很奇怪,按说我们两个,做的项 {" G$ a4 Z$ L: |# `# _
目是一样的,学得科目也一样的,写的简历互相也看过,都差不多的,我被拒了,他被
6 U9 ^' f- ^) x) c邀请了,这个好像不大对。 我心里的不服气,反应在行动上,就是每天上网看 Google ! @8 K+ U- C2 `- @' X8 j- r
中国最近又招了几个人,怎么招的。那时候互联网上盛传的故事是一个人给李开复用很 2 d7 F: d$ p4 [- ]* }
多不同的邮箱发邮件,以保证简历能够万无一失到达,结果瞬间被录用了。这个故事的
) `0 T, I/ ]3 l. V, W( Q' N内容和合理性放在一边,我对故事主人公的精神很感兴趣。我觉得我也可以再试试,说 " h0 ]/ E; N/ z6 d& i1 m, b; a4 Y
不定坚持就是胜利。正好那个时候,Google 的一些副总裁到北大有个宣讲活动, 说好
/ C" h" b4 F9 T/ o了现场接受简历的。我从当时在北大的女友那里得到了这个消息,回来把简历梳理了一 0 v! i; G+ [, }! S/ o" Q+ R9 d; J0 B
下,让她帮打出来,又交了一次。这一次,简历直接交给了某个副总裁,成功了!几周
T& W6 A/ L8 ^6 g: |& U后,HR 就给我打电话,安排机票和宾馆,让我去 Google 面试。 ) ^3 m7 `' h. m7 ^2 R
( \; u" [5 g0 D% V4 y面试的过程平淡无奇,题目不是《编程珠玑》上的,就是《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》上的,再% y8 G# F- b5 _. Y
不然就是网上贴出来的。我个人感觉,面试题就那么多,多做做基本上就了然于胸了。 ! Q. c5 E9 K/ s* ?
我从找工作一开始,就做了个有心人,每天都上网看面试题。这次面试前,我又把《编程 % C$ Y" C0 L6 B6 d
珠玑》这些书复习了一遍。同时我知道自己在面向对象编程方面很欠缺,又看到有面试过
8 |2 u0 Z) p" _7 F. {3 g: u; u+ w6 z) [的人说面向对象也考,就顺带看了《设计模式》。我还比较有心,花了几个晚上,捣鼓了 + @4 m2 S* f/ p! K/ d5 _8 o x
一个移植于 Mac 的,基于 MVC 的可以当场演示的 Java 小游戏,面试当天我还给面试 " o; l" y$ s, S+ ]5 a# j: K
官演示了这个小游戏的架构和用到的设计模式,这样,我感觉,自己面向对象开发方面 ( c; _1 K8 `, `8 g- ~! O) Q
的弱点就让这个小游戏的演示给弥补了,面试官也一致说好玩。 很快,四轮面试就结束 : |( @! n, P+ L; N
后, HR 把我带着去见李开复。李开复博士是个风趣的,或者说很善于观察人的人。他
$ X9 Q c0 y* g6 _9 ]! c2 |见到我的第一句话竟然是半调侃的 “小伙子, 我们 Google 不能解决北京户口啊”,我 * D& a" Q0 F0 W* D8 D% S
承认当时的确穿得很民工,因为网上说Google 是个很随意的公司,我是继续以凉鞋装备
6 G, p! n+ x; t3 s+ k+ |和鸟巢一样的头发去面试的。我也做了一些功课,所以谈话总的来说还比较和谐。说了 : R0 ?( X. b' v& J6 j# P* `
一会儿后,我就抛出了为什么 Google 拒我一次又让我再面试这个问题,他说这事情还
a' ^- T' i. r |' k% D很罕见,要是我再网申,基本上简历是不可能的浮出水面的, 因为数据库里面已经有标
$ c I# c3 L# Q7 i+ ]3 n# a; `- O记了,不过我这样二进宫算是精神可嘉。这时候我才回忆起面试的一个MM手上拿的简
# \( Y9 Y9 c) |8 Z% b/ T历,的确是我第二次提交书面简历的复印件,而不是网申的打印版,可见还是坚持再投 4 T/ t) b$ M8 x6 q
一次好。(这个坚持,我也是和搭档李获鼎学到的, IBM 二面就有拒他的意思, 他要
$ W0 Z) A6 X3 q: _求 HR 再给一次终面的机会,终面刚结束,HR 就和他握手恭喜他加入 IBM 了,所以面
0 l, ]. M$ T, N% H& ~; y试这个事情,坚持到最后的才是胜利者)。当天和李开复谈完出来,HR 冲我笑笑,握握
2 o6 ?, @5 ?7 V C* b2 q' e0 z4 y( D, `手,说,就你和他谈得时间最长。我基本上知道, 这个事情成了。
+ N( {! l5 w6 j7 b, Y2 [- \+ G) z, E3 |7 V- q4 l( t
出国的事情也没闲。我觉得直接靠寄材料申请计算机希望渺茫(我先前直接申请了几家
0 i3 N5 m0 o# c' ^+ R$ A数学和计算机,都是拒信飞飞),所以我就押宝在套磁上。另外,我觉得得弄篇论文才
0 ^2 t) K; C3 Z- t( `3 \能让材料有分量,就回忆以前乱读的一些论文,再找看有没有最新的值得跟的工作。就 + Y/ P5 H7 u, E1 u- J
这样不着边际的乱找,还真的就碰到了一个感兴趣的题目,一个不大成熟的想法,和一
1 j, ~6 D7 M H8 O) W个正在征稿的会议。于是,迅速的写论文。凭着数学功底,编程功底,和 LaTeX 熟练程 " L. _! Z. Q: i# C1 j. a
度,几天敲玩了文章主要部分,然后就是不断的改,不断的语法检查,写程序,做实 , T6 d G0 {' r# a/ Z. e2 `8 R7 Y) q
验。总的来说我运气很好,7天之后,压着截至日期,把文章交出去了。 2006 年的
) v9 J& K; W* O pLNCS 还是被 SCI-E 索引的,那时候我觉得自己一个本科生独立弄篇论文还是挺不容易
2 D2 k' C" Q6 R$ B6 ~( S的,很得意,于是拿着新的简历,一边准备考研,一边套磁。
0 j) ^! Z# ?+ s* X7 J
, i9 G2 N$ L8 e我现在的导师 Yixin Chen 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年轻教授(科大少年班出身),我和他套
4 R! `8 P8 b0 w5 m! c$ \+ |' j, r磁的时候,他是刚刚从事教职,因此很需要学生。我之前也发了几封信,到了 4.15 左 8 E7 t8 `* E. R, o! H
右的时候,他的另一个原来录取的学生因为某些原因去不了了,所谓就和我说,我可以 1 Y9 \0 Q3 D+ q, y
过来。 那时候我还在等 Google 的 offer, 我的导师说, “Google 的 offer 不难,你
& ~* V# @# {; ?+ h读了书以后可以拿美国 Google 的 offer ,我也拿过。而来美国读书的机会就这么一次
9 E/ v- O; C- v8 Q& _, b# e2 r”。 那时候我想问题并没有现在这么深刻,加上比较想去北京,因此一直犹豫不决,还
8 L- v0 C0 \0 N' {" p在催 Google 的 HR 快发 offer, 心想你们哪个 offer 先到我就从了哪个算了。我爸 ) g: A4 Q% G C7 ~' Q* t
爸,我叔叔都不含糊,一个一个的轮番教育我。然后加上我导师说了上面这番话,我就 ' A" v7 { C; C. W* L2 r# ?4 p
毫不犹豫的答应了,说我一定过去。于是,我告诉 Google 的 HR, 我不去了。 就这
# ^3 D L" q% [" C& X! {样,我所有的自己认真谋划认真准备的路都没有走, 反而最后通过误打误撞和套磁的 % l* v0 t! t5 y
路,选择了美国。
) P/ i7 b4 ?- w7 e其他闲话 & a! A) y" e+ j# ^* P
* R5 `2 _- u m( l( x. D
总的来说,面试也好,考研也好,写论文写好,之所以能够比较顺利,我觉得都是大一
6 C6 k9 k) ^0 P大二一个键一个键敲出来的,也是大三一本书一本书读出来的。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
% b9 S' ?9 @9 j* [( A+ I把相关的前因后果放到了一起,是为了解释有些事情的前因后果。不过我不想给读者一
( E J' _- D: q {; t2 F个误解,即我恰好运气特别好,一路直行没有任何弯路。相反,我觉得我走了不少弯 5 i9 q9 W* H& k; R" X- n* D8 R! W& h
路,但是我很高兴走这些弯路。比如说,我上大学的时候,很多精力花在了做数论题
" @7 C- L% n& r& f8 A上,《现代数论经典引论》这本书的习题我差不多一题一题都做完了,但是我出国申请学 ' k5 D {- }+ N) ^* @
习数论没拿到中意的 offer, 现在也不从事相关的研究,所以这些积累至今没看到有什
! {7 C5 B: F" Y w0 ~么直接的作用;我一度认为自己要做一个电子工程师,我大一大二还旁听了电子系的模 : D; X& C9 @: H/ K* H0 O* x
拟电路,数字电路,还混到电子系实验室学 ARM 开发板,但是现在这些除了吹牛外也没 ) Z/ y4 I/ A$ ]( ]$ ~1 ^; w
什么作用,学到的一点皮毛也还给老师了。我是个兴趣很广泛的人,看过的杂书,做过 , ~ u; y! v t
的笔记,最后有用的,我觉得有十分之一就已经很好了。大学的时候,为了让自己精力
3 @5 X0 G: z: Z8 ~不耗散,我限定自己每次借书,一定要保证四本计算机/数学,外带一本社科人文书,还 + T. V7 D) @8 B5 o( b: n( t
有一本任意的书,而且那四本一定要做笔记精读。因为这样,我才能够最终没把有限的
: z, L; u: q% U Q2 q* t: J& H人生耗费在无限的浅尝辄止上。
8 A5 B# h- {2 n* `( a" n, K; S8 k! D9 N
即便这样,如果纯按照现在需要的知识看,我在“没用” 的东西上浪费的时间还是很多。 ! Q# u J6 t. [3 f: U
不过我倒不愿意称这些为浪费,在我看来,成长路径中有很多的偶然,没人知道在一些
& E3 @1 T6 z/ r8 i |2 d! y关键时候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储备,所以踏实地多储备一些是好事。我在大四的经历和其 & ~0 o3 H: n1 n; I5 |: `
他的一些经历都告诉我,以前通过看书,自学,彻底的弄懂的一件知识,会在某个不经 ! ?. f) }% @" z4 w$ |0 P. \5 ?
意的时候,突然被用到。这时候对当年积累的庆幸和再发现的快乐,就像蓦然回首见到 2 y( X* x. |! O; A9 M- ~) k0 y1 f
灯火阑珊处的秋水美人一样,是没法用文字描绘的。另外,我有个切身的教训,就是要 % ]! M9 |- R# K: p, d/ ~6 m
踏实的积累。我读书涉猎很广,很多东西我都能大概知道怎么回事,但是就是学得不深 $ g1 s; f4 a6 n: _2 U. G
刻,所以即使当时花了很多力气,需要的时候还要花大功夫重头捡起。 所以我的教训就
4 L- Z4 \1 D! r& }* d3 n7 h是,与其两个半瓶水,不如一个满瓶水。这个道理用在读书上就是说,一本好书读两次 , S. I, C. \ q2 v4 l- l+ O: l
要胜过两本好书各读一次。要是大学能重新来过一次,我会少读一些书,多读透一些
8 _" A' R; A# [9 n+ s书,这可能是我觉得当年猛读书的唯一遗憾。
# q1 V% G8 r( o1 B9 R$ G$ c& Y8 z9 M1 k& }9 D0 x
小时候我嗜书如命,我爸爸老是担心我会成为一个不懂人事的书呆子。大学中的我,几 & M5 w: b2 t" D) d7 P, w0 }" I
乎天天泡在图书馆,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。其实除了读书外,我的大学生活的 ; N/ W# l* {1 m1 e. v
其他方面也是很快乐的。我有非常玩得好的同学们;靠着帅哥室友们的魅力,我还常常 4 }" E# @. Q: \+ B6 F. G
和他们一起,和联谊寝室那些青春活泼的姑娘们打球,打牌。我还谈了一次恋爱,让我
$ A% u7 `6 j8 k; [对感情的事情有了深刻的认识,这些事情,交替的穿插在我这个书呆子平淡无华的大学
$ G# T! B) L# E; ?四年,让我的大学生活如此美好,但这些细碎的星星点点的人生经历,都不足为外人道了。
! b9 z5 h2 V: P- U7 ^) n6 l: D q }5 y4 c5 ~
我就在自学和读书,乱读和乱逛中,过完了我的四年。博文视点的编辑和我约稿的时 7 ?% C6 T K- U p* o+ h' [
候,我就已经读了这个系列其他作者的一些文章,很多作者都写了我没有的很多经历, 7 n! d a) O( v% r0 H# _
很让我羡慕。自学和积累始终是我大学的一条主线,我也写不好那些支线的事情,因此 - d; t8 j$ I- v; {0 G8 ]' r6 N
文章平淡少趣味,只希望读者海涵了。我是个不合格的学生,我差不多忘了不少任课老
; M) M) q# _+ ]" e4 ]师,忘了我的学号,忘了班上不少美丽的女同学的样子,却没有忘记某个夏天的中午,
- b, k% ?1 b' d0 k2 u1 L* D t- v汗流浃背的我冲进图书馆,跳入一阵凉爽的书香;以及某个春天,我在草坪上读书入了 . A2 i0 |8 ~9 i. k1 ^$ l
迷,喷水龙头把我后背全打湿了还浑然不觉。这就是我的大学。
- _6 P4 B$ H6 m- G' K, ?, ~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