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要感谢(二)
我要感谢(二)虞南娣 于是宏伟开始了小说创作,因而又结识了黄伟老师。 黄老师当时在卢湾区宣传股工作,1998年由卢湾区业余作者协会组办了以《末班车》命题的微型小说大赛,黄老师是赛事组委领导。宏伟积极报名,并将作品邮寄到组委会。开授奖大会那天,我代表宏伟去参加,由于各种原因,宏伟的作品未被评上。大赛规定,无论评选结果如何,来稿一律不评不退。但当黄老师得知宏伟是残疾人时,特地寄来了一封信,信中仔细评述了宏伟的小说,指出其中的不足,鼓励他不要气馁、要继续努力。他在信中说:我们永远是朋友,过段时间我们会来看望你的。 果然不出半个月,黄老师亲自登门寒舍,这个举动深深的感动了我们,给宏伟带来了极大的创作勇气,坚持投稿。尽管屡投屡退,但宏伟信念依旧、努力执著,终于报刊上出现了“钱宏伟”的名字。 这时期文学写作的历练,给宏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以至后来在网络事业上,无论是洋洋数万字的记叙文,还是数百字的评论文,这些表面上信手拈来的文章,都让网友追捧或痴迷,因为他写的文章语法准确、词汇丰富、遣词造句都恰到好处。 不知何因,此时我又想起了新民晚报体育版编辑张德祥先生。由于对体育的热爱,宏伟与张先生结下了一段知音之缘。张德祥先生的笔名泰天,他并不知道(可能至今还不知道)宏伟是位足不出户的重残人,以为他也是个身强体健的对足球等体育活动的狂热追随者。宏伟的确热衷体育,由于无法亲身参于,只得纸上谈兵,但他对于体育赛事的评论和预测,有着一定的深度和意境,表述也精到独特,否则怎能入大报编辑的法眼。1993年至1994年间,宏伟经常与张先生通信,讨论赛事、发表观点。不但满足自身的对体育事业的追求,也提高了他对事物的分析、判断和预测能力,客观上丰富了宏伟的精神生活。 由于宏伟行动的不方便,我非常注重宏伟的精神生活。有一段时期,我为他订了许多报刊杂志,于是又与投递员徐向明结下了难忘之缘。徐向明同志是岭南路邮政局的投递员,那时我家的快报杂志订得特别多,涵盖了天文、地理、历史等自然科学和文艺、体育、美术、书法等社会科学方方面面,将信箱塞满是常有的事,有的杂志过大,根本无法塞进信箱。徐师傅就登上五楼送到我家,无一遗漏。为了万无一失,我们干脆把有些杂志的收件人写为“徐向明”,由徐师傅亲收后再转交给宏伟。这样的帮助坚持了十几年,直到宏伟有了电脑、取消了杂志订单方才终止。说实话,在当下像徐向明这样周到的服务并不常有,真的令人感动。(此事曾由相关电视台采访及录像报导过) 身患残疾是宏伟的不幸,但有了残联组织和街道居委会的帮助,又是宏伟的大幸。残联是残疾人的家,自从宏伟取得“残疾证”后,阴暗的小屋就有了残联的阳光。上海市残联和闸北区残联领导经常上门慰问,赠送物资并勉励宏伟自强不息。残联后送来了万余元的残疾专用品,其中电动床是个大件,拆装搬运都很费力,但残联考虑非常周到,不但派人安装到位,且耐心指导使用。自从有了它之后,困扰宏伟的睡眠障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。彭新居委会领导对宏伟也是关爱有加,逢节遇假问寒送暖。(现在街道信访办工作的)居委会王桂芳同志人缘极好、社会资源丰富,因为她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,因此我家有大事、难事都习惯与她商量,宏伟亲切地称她为王阿姨。那时宏伟在人的帮扶下还能走动,但已无法站立。有时我必须要离家外出办事,她得知后,总会亲自来我家帮扶宏伟。由于宏伟残疾的特殊性,生病住院时医院里的护工都不肯护理,还是小王想方设法帮我找护工。尽管有了残疾保障,但具体事务还有许多手续或程序,如书面证明、表格盖章、去派出所、居委会、街道办等等,只要有可能,小王都替我代劳了,通过她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。其中最大的就是帮我解决了504的住房问题,并帮我介绍照顾宏伟的保姆,时间久了,我们竟成了好姐妹。(待续)每次看骄阳就有新的感动。
页:
[1]